山东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30

山东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鲁理工大政发[2005]37号

各部门、学院(教学部)、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字[2005]1号),深入贯彻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一个目标、两个创新、三个战略、四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切实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本科教学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坚持大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动摇,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不动摇。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
2.我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地方大学,坚定不移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和造就“人文素质高、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工程师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是我校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要求是: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才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建立教学质量工作责任制。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学院(教学部)党政一把手是本学院(教学部)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工作的学院(教学部)领导为直接责任人。
4.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坚持每学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确定下阶段教学工作的重点,不断推进教学工作中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各学院(教学部)党政一把手和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经常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本单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加大教学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5.加大教学条件经费投入,努力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大实验室容量,更新补充实验设备和器材,完善各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和科研条件。做好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专项建设工作,将我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成为山东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到2006年底,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4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8000元。逐年增加图书资料经费投入,近两年购置纸质图书数量不低于12万册;以构建学校“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为目标,加强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果;使得图书馆各种图书资料文献生均数量和年生均进书量、管理手段、使用效果均达到优秀标准。大幅度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使多媒体教室座位数达到全校教室座位总数的60%。
6.加大四项经费的投入,确保日常教学工作顺利运行。学校学费收入中用于四项经费不低于25%,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维修、体育维持、教学差旅等教学开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确保每年生均四项经费持续增长。要逐年加大对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比例。各学院(教学部)要确保学校划拨的教学经费全部用于日常教学工作。
7.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等,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进程。加强“教育在线”课程网站建设,使全校共享的高水平网络课程达到100门。鼓励教师共享校内外精品课程等优质教学资源,按照教育规律和课程特点,推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近两年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当达到30%以上。
8.大力加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建立各级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审机制,启动全校合格课程和精品课程两级课程评估,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两年内力争校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左右,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总数达到5门左右。
9.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大力锤炼精品教材,并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对发展迅速和应用性强的课程,应当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并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全校所有教材中,使用国家优秀教材、省部级优秀教材及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达80%以上。应当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介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
三、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10.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将拓宽专业口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将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将加强基础和强调适应性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能力提高,着力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各学院(教学部)对学科专业应当进行认真调研,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优势不突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比较低的专业,应当减少招生或缓招、停招。
11.进一步深化具有我校特色的学分制改革。我校以“文理两大科类招生、培养”为特色的学分制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已取得较大进展。未来几年,将继续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努力创造学生自主选择学院、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设计学习进程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学生选学院、择专业实施办法,根据办学条件、就业形势,适当调整专业间的招生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选学院、择专业的需要。增强对学生选择学院和专业的调控与指导,在继续做好开设《学科导论》课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确定专业方向前对各学科、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制定相关政策,允许确有特长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其特长的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完善双学位、双专业、辅修专业实施办法,逐步增加第二专业开设数量,为优秀学生提供培养个性和全面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实施办法,为学生提前修完课程、提前毕业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二次考试”制度,完善重修制、按学分收费制。逐步完善选课制、导师制、实验室开放制等制度,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12.继续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加大选修课的开设比例。建立数量充足、质量高、品种全的课程库,严把课程开设批准关。
13.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向学生开放所有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室,建立学生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基本制度。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积极推广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资助学生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工作训练,提高从事实际科研工作的能力。
14.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各门课程、各教学环节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积极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课堂应当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开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的课余活动。教师应当重视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并取得规定的学分外,还应该取得一定数量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
四、抓好教学关键环节,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15.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教学环节,是抓好本科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比赛、优秀教案展评、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坚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培育和评选教学名师等,引导、推动广大教师树立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6.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学院(教学部)应当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程序,严格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对机械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进行重点投入,增加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训练。对校外实习基地应当制定标准,建立检查验收制度,每个专业应当至少建立1—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17.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与实际交流能力。全面推广和使用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积极鼓励各学院(教学部)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8.进一步推进“本科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体系”的实施。加大宣传力度,规范操作过程,严格各项规定,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其成为课内教学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坚持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9.高度重视教师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的关键作用,建立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引进、培养、外聘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支适应学校发展、数量充足的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身体健康的离退休教师的作用,聘请他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积极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承担讲课任务或开设研讨类短学时课程,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工程技术专家,指导课程设计、工艺设计及毕业设计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兼职教师队伍。到2006年教育部教学评估时,力争使生师比达到优秀标准。
20.坚持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应当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课程,连续两年不讲授本科课程的,不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
21.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三段一制”培养培训方案。即对青年教师实施岗前培训教育、教学实践和跟踪培养三个阶段的培养与培训,同时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应当将培训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聘任岗位职务的重要依据。
要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
采取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对口企业或实验室参加实际工作锻炼。
六、强化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教学工作正常秩序。
22.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认真调研,研究出台本科专业建设意见、课程评价与建设管理办法、提前修读课程管理细则、普通本科学生申请提前毕业的管理规定、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规范、本科学生提前修读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2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开展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24.构建由校、学院(教学部)、系(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运行监控体系。根据管理职能,在不同层次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教学部)是教学及管理的主体,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关键的组织,系(教研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最直接的组织单位,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做好教学运行监控工作。
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信息反馈、督导信息反馈、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信息反馈、专项检查信息反馈、干部听课信息反馈、学院(教学部)信息反馈以及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获取的教学信息反馈等。办好《教学简讯》,增加信息反馈渠道。
25.建立健全具有我校特色的各类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部)教学工作、专业、课程、教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评估制度。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既要从评估内容上优化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也要从操作环节上强化评价实施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还要从评价统计上提高测评权重的合理性,更要扩大评价参与的广泛性。通过评价引导并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把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业绩和成果作为聘任(晋升)教师职务、确定津贴标准的必要条件。实行“教学质量奖—教学优秀奖—教学名师”三级教学奖励制度,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对一贯坚守教学岗位、教学优秀的教师,尤其是基础课教师,在职称评聘上予以倾斜。继续实行“红黄牌制度”,对教学效果差、学生意见大的教师,应当暂停或取消其授课资格,不再继续聘任其教师职务。
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6.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应当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开展教学研究,通过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学院(教学部)应当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师德教育入手,建设优良教风,大力宣传和认真贯彻《山东理工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7.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应当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积极营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勤奋、严谨的学习风气。坚持依法治教,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犯学校纪律的学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〇〇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