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06级本科专业
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教务函[2006]51号
培养计划是学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也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适应新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学校决定对2006级本科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此次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完善,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及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并把握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 三位一体的原则,体现学校“培养人文素质高、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工程师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坚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重视包括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精神、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在内的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前瞻性和先进性原则。要认真汲取国内外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采纳近年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一些列改革成果,使制订出的培养计划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
3.优化体系,更新内容。要改革、调整、整合、创新原有的课程与知识体系,优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知识体系在课程建设中的结构,拓宽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炼专业主干课程,积极扩大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教学课程,根据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努力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学科交叉、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4.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规范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原则。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突出特色,体现个性。要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等,以人为本,确立专业培养规格,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把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和扩大选修课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落到实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三、课程设置
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课外技能训练”七个大类。适当减少必修学分和课内学时,增加选修学分和学时。要增加教学计划的“柔性”,减少“刚性”;要减少总学分和课内总学时。
通识教育课程:含公共基础课程及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程。要遵循通识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目的是通过本类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能力、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
对于文理兼收的专业,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入“文科学生如果选择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文理兼收的专业,须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选修高等数学(文科下)和线性代数两门课程”的说明,给学生以提示。
学科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按照学科门类培养,适应招生改革需要,转变以过窄的专业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使学生得到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教育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
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原则:坚持学科基础性、系统性、学术性、拓展性、宽口径的原则。二年级按学科类培养的学院必须相同,且涵盖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该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应该反映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主干课程应该本着精炼、精简、严谨的原则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实际设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列出的主要课程没有划到学科基础课程的,原则上应该归入专业主干课程中。
专业方向课程:为限选课程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未来发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提供条件,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进行选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可设置2~3个专业方向,既要反映本专业特点,又要坚持灵活专业方向,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原则,避免方向过窄。
实践教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要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
四、具体规定
1.学制与学期安排
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均按标准学制4年制定,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3~6年内完成。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为20周,教学安排(含实践环节)16周,节假1周,考试安排2周,素质拓展教育1周。
2.学时和学分
(1)总学时与总学分
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标准为180学分。工科专业课内总学时(含实验课,不含实践环节)为2400学时(约150学分),文理科专业课内总学时(含实验课,不含实践环节)为2600学时(约160学分)。
(2)学分与学时分配
建议各类课程按下表中的要求进行学分分配。
课程性质 | 课程类别 | 约占总学分比例 |
通识教育课程 |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 34% |
公共选修课程 | 8% | |
学科基础课程 | 学科基础必修课 | 13% |
学科基础限选课 | 8% | |
专业课程 | 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 12% |
专业方向限选课程 | 8% | |
实践环节 | 实践环节 | 11%(经管文理科) 17%(工科) |
实践环节包括各种校内外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创新活动等,工科不少于30学分(30周),文理科不少于20学分(20周)。
公共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以及毕业鉴定等环节,学生必须参加,但不计入实践学分。入学教育与军训3周,集中安排在新生入学后前三周进行;公益劳动累计时间为2周,各专业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分散进行;毕业鉴定1周。
(3)学时与学分计算
理论教学课程按16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2学时计1学分;实验教学(含上机)课时与理论教学课一起计算学分;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按1周为1学分。
3.课程设置规定
1)公共基础必修课
公共基础必修课分文理两大平台,由学校统一制订(见附件一),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校定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开课学期可进行适当调整。
思想政治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分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教学形式采取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为辅,将课堂教学、读书与论文、社会调查与实践各环节相结合,加强课外指导和社会实践,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限选课
在学科限选课组中要设置学科交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
专业方向模块限选课程组可设2~3个专业方向,本模块主要设置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在每个模块中要设置多于规定学生限选的学分数,让学生在该方向模块中有选择的余地。若选择同一方向的人数不足20人,原则上不设置该方向。
在设置限选课组时,一定要使学生可选,能够达到限选要求。
4.主要实践环节教学要求
实践环节包括各种校内外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活动、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形势与政策教育、体育达标及毕业鉴定等。
1)实验课要符合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学时数超过32学时的课程,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程。
2)计算机上机时数要求
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平均上机时数(包括课内、课外与实践环节的上机时数)不少于300机时,经管文科学生不少于200机时。各专业应列出各门课程对上机时数的要求,体现在教学计划中。
3)金工实习要求
各专业要根据需要确定是否开设金属工艺学课程和金工实习,开设金属工艺学课的专业,可将金工实习安排在第四学期,不开设金属工艺学的专业,可将金工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各学院要按照大文大理的要求,综合考虑,安排金工实习及其他实践环节。
4)毕业设计(论文)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间可提前至第七学期末。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总时间的要求:工科专业一般不少于17周,经、管、文、理科专业一般不少于12周。
5.考试课程安排
每学期考试课程安排3~5门,在教学计划中用“*”标示出来,由学校统一组织或由学院组织。
五、辅修专业、双专业及双学位培养计划的制订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实施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制订辅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位的专业培养计划。
六、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小组,统筹安排课程,尤其是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尽可能打通。在修订(制订)培养计划中要加强院(系、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凡是涉及跨院(系)的课程均须经双方同意,方可确定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开课学期。教研室人员必须全部参加教学计划的修订(制订)工作,对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的设置情况、学时数、教学内容等进行认真讨论,避免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内容重复、无法开课等现象。各专业培养计划要通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核,教务处审查,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分管校长审批签字后方可执行。
2.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请参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学校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制定。
3.各学院应认真总结前几届培养计划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充分发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本次修订工作。
4.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可以根据编码或课程名称从学校的课程数据库中查找,列入数据库中课程的名称、编码、开课单位、学时与学分等信息不能更改。若需要新加课程,须经书面申请,并附详细教学大纲,加入课程库后方可使用。
5.为了反映科技进步和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方向限选模块中可预留4~6学分的学科前沿课程,允许根据需要设置,应设在第六或第七学期。
6.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呈报方式
培养计划采取网络申报方式,各学院通过自己的权限进入“山东理工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经学校审核后,从系统导出打印稿,用A4纸打印,由专业培养计划的责任人系(教研室)主任和院长签字后,交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备案。
时间:各学院应在2006年6月16日前完成网络申报,并交书面草稿一份。
附件一:校定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二〇〇六年五月十五日
附件一: 校定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表一 理工科类公共基础必修课
序号 | 课程分类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课内学时 | 各学期每周课内学分分配 | ||||||||
共计 | 讲课 | 实验 实践 | 上机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
1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272006~009 | 形势与政策 | 2 | 32 | 32 | | | | | 0.5 | 0.5 | 0.5 | 0.5 |
2 | 2720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 | 48 | | | *3 | | | | | | |
3 | 272003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6 | 96 | 64 | 32 | | | *6 | | | | | |
4 | 27200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48 | 32 | 16 | | 3 | | | | | | |
5 | 272005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32 | 32 | | | 2 | | | | | | |
6 | 382001 |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 | 2 | 32 | 32 | | | 2 | | | | | | |
7 | 002002 | 军事理论 | 2 | 32 | 24 | 8 | | 2 | | | | | | |
8 | 252004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4 | 64 | 32 | | 32 | *4 | | | | | | |
9 | 252001 | C语言 | 4 | 64 | 40 | | 24 | | *4 | | | | | |
10 | 122019~020 | 高等数学(1~2) | 10 | 160 | 160 | | | *5 | *5 | | | | | |
11 | 122068 | 线性代数 | 2 | 32 | 32 | | | | *2 | | | | | |
12 | 132004~005 | 大学物理(1~2) | 6 | 96 | 96 | | | | 2 | *4 | | | | |
13 | 133001~002 | 大学物理实验(1~2) | 2.5 | 40 | 0 | 40 | | | 1 | 1.5 | | | | |
14 | 242005 | 大学英语06(1) | 15 | 240 | 240 | | | *3 | | | | | | |
14 | 242002~003 | 大学英语(2~3) | 0 | 0 | | | | | *4 | *4 | | | | |
14 | 242006 | 大学英语06(4) | 0 | 0 | | | | | | | *4 | | | |
15 | 232001~004 | 体育A(1~4) | 4 | 128 | 128 | | | 1 | 1 | 1 | 1 | | | |
合计 | 67.5 | 1144 | 264 | 104 | 56 | 25 | 25 | | | | |
表二 文科类公共基础必修课
序号 | 课程分类 | 课程 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 分 | 课内学时 | 各学期每周课内学分分配 | ||||||||
共 计 | 讲 课 | 实验 实践 | 上机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第三学期 | 第四学期 | 第五学期 | 第六学期 | |||||
1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272006~009 | 形势与政策 | 2 | 32 | 32 | | | | | 0.5 | 0.5 | 0.5 | 0.5 |
2 | 27200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48 | 48 | | | | *3 | | | | | |
3 | 272003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 6 | 96 | 64 | 32 | | *6 | | | | | | |
4 | 27200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3 | 48 | 32 | 16 | | | 3 | | | | | |
5 | 272005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32 | 32 | | | | 2 | | | | | |
6 | 002002 | 军事理论 | 2 | 32 | 24 | 8 | | | 2 | | | | | |
7 | 252004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4 | 64 | 32 | | 32 | *4 | | | | | | |
8 | 252002 | Visual Foxpro语言 | 4 | 64 | 40 | | 24 | | *4 | | | | | |
9 | 122021 | 高等数学(文科) | 5 | 80 | 80 | | | *5 | | | | | | |
10 | 182176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2.5 | 40 | 40 | | | *2.5 | | | | | | |
11 | 182007 | 大学语文 | 3 | 48 | 48 | | | *3 | | | | | | |
12 | 242005 | 大学英语06(1) | 15 | 240 | 240 | | | *3 | | | | | | |
12 | 242002~003 | 大学英语(2~3) | 0 | 0 | | | | | *4 | *4 | | | | |
12 |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266号 邮编:255000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