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02级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8-30

山东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02级本科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将我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批准我校进行招生制度改革、学分制改革以及相关的配套改革。上述改革的实施,必须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原教学计划已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需要进一步修订。根据《山东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方案》的要求,决定对我校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全面修订。为做好该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体现我校办学思想,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教学计划的修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为目标,体现教学的整体改革。按照以人为本,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特色,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要求,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专业面广、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以利于完全学分制的全面推行。
二、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教学计划的修订,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根据第一学年按文理两大类组织教学、第二学年按学科门类或二级专业类组织教学、第三学年及以后分专业组织教学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框架。
3.大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吸取近年来,特别是“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之中;大胆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
4.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做到科学合理。要切实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突出特色、注重实践、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出口要求,真正做到理工与人文相互渗透,避免只注重本专业内容、不重视学科间交叉的观点和做法。本次教学计划的修订以确定学科和专业要求的内核为主,主要确定除公共基础课以外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其理论体系必须完整,而且能够反映某一领域的最新知识,具有前瞻性。
5.给学生留有自我设计学习进程、跨学科和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竞争意识、发挥学生个性。
6.拓宽专业和突出特色相统一的原则。拓宽专业主要是在专业基础阶段,主要体现在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设置上,如理工结合、机电结合、生化结合、经管结合,文史结合,工商交叉、各学科与信息学科的交叉、各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交叉等。在宽口径的同时,要突出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三、四学年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
7.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不断线”。提高外语、计算机的综合运用能力,是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是WTO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体现其连贯性和层次性,把外语水平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强作为我校毕业生的特长,以使他们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有这方面的优势。
8.加强实践和能力培养。要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的内容和形式,要主动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对实践教学环节要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改善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的演示实验方式,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由进实验室做实验,同时将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环节。要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计划要在这两方面有所体现。
三、学制、学期、学时与学分
1.弹性学制: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可在3—6年内浮动。
2.学期:每学年设置2个教学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为20周。
3.学分:基本学分为180学分,其中工科各类实践环节不少于30学分,文理科实践性环节不少于20学分。
4.学时:课内总学时数工科控制在2400学时以内、文理科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各种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科安排30—34周,文理科安排20—24周,入学教育及军训1—2周、毕业鉴定1周,公益劳动累计2周(分散进行)。
各教学环节学分计算如下:
理论教学一般16学时为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1周为1学分;单独设置的实验课16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32学时为1学分;
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体育达标、毕业鉴定等计入总实践环节,不计入总学分,但学生必须参加。
四、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
1.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按照课程调整的结构,学生实际上在低年级主要修读全校性课程,没有专业属性。这为实行学生宽口径招生和管理奠定了基础。新的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分三个层次:文理两大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按学分制选课的要求,每一组课程中都应设有必修和选修学分。在学年制向学分制的转变过程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调整是必须的。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占总学时的40%(可根据专业不同在5%内变动),学科基础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限选课约占40%,任意选修课约占20%(其中专业选修课占10%,全校任选课占10%)。各类选修课应分若干模块,各专业都应确定两组以上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在教学计划中这些课程单独列表,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方向的机会。
2.几门重要公共基础课的安排
(1)大学英语 本课程将按照本科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模式组织教学。
(2)高等数学 是理工科学生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要保持一定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安排。同时,在文科类教学计划中也要安排一定学时的高等数学课,从而加强文科类学生的理学基础。 
(3)计算机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按理工文管分类设置课程,按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组织教学。该层次分配与学分制改革设置的三级教学平台一致。各本科专业都应在第一学期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上机。
(4)政治德育和军事理论课  四门政治理论课共安排10学分;两门德育课共安排3学分,其中法律基础安排1学分,思想道德修养课安排2学分;军事理论安排1学分。
(5)学科间交叉课程的安排。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平台中要设置不少于6学分的学科交叉课程,作为限选课。
3.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1)实验 为了加强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培养,教学计划要列出实验学时数,并注意加强实验教学的安排。在课内总学时压缩的情况下,提倡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实验学时数超过30学时的课程,可以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并力求从整体上形成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
(2)计算机上机 在教学计划中应明确列出各门课程的上机学时,并记入上机总学时中。上机学时应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工科各专业上机总数应在150—200学时,文理科不少于120学时,计算机专业上机总数应大于250学时。除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外,其他课应尽量使用计算机手段。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在教学计划中要给予足够的地位和保证。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时间,有的专业甚至可以安排一个学期。鼓励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寻找毕业设计题目,要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案,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4.为了保证全校性任选课的开出,各院(系)要鼓励教师多开面向全校学生的任选课。全校性任选课一般每门为2学分左右;各院(系)上报门数要大于教师人数的15%,按此比例少于3门的,要报3门以上,并确保选修课的质量。
5.制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必须首先确定出2—3个主干学科,在主干学科下设计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的主要课程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真正体现出“基础扎实、特色突出”的指导思想。
                                                         
  教务处
                                                       2002年5月20日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