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发布者:刘焕亭发布时间:2020-12-01

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山东理工大学

关于印发《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的通知

(鲁理工大党发〔2017119号)

 

各部门、各单位:

《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已经研究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山东理工大学

                                                     20171222


 

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实施办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学校思政工作,全力推动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具体目标: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通识课和专业课;开发一批具有我校特点的系列特色课程;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三、基本任务

(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1.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的数量

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要重点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适当增加相关课程学分;整合学校相关资源,在原有哲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批优质课程,三年内实现可选课程门数增加50%,创建一批品牌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团队学习、理论宣讲、互动交流等教学形式,进一步开拓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视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

2.开发系列特色课程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发《工程中国》等系列课程,分层分类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总结《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发《中国与世界》课程,从国际视野大格局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角度来宣传好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取得的重大成就。全面落实学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结合我校“齐文化”研究优势,在总结《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开发《齐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努力增强育人实效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制定学校《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知信行合一为导向,着重从实践教学、文化融入、网络教学资源、理工特色、学术支撑等五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做到与理论教学互补共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推进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培育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科建设引领和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通过提升科研能力推动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校文化,不断建设、凝练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

2.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要,以学习为中心,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等导入教学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加强课程教学设计,开展集体备课。协调各门课程之间和各学段之间的内容衔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方式,逐步实行中班上课、专题报告与小班研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与艺术,实施专题化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学习,加大课外学习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与题型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

(三)探索通识课与专业课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手段

1.挖掘通识与专业课思政元素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从社会运动发展及其比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其学科价值中挖掘独特的行业价值、历史内涵、文化诉求;从学科实践中分享每个教师独特的学习经验、人生体悟、事业感受;从其发展历程中挖掘代表人物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在科学研究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明各学科研究方向、掌握科学思维;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

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人文艺术类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制定学校《通识与专业课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重点推进与鼓励创新相结合,明确改革目标、原则、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2018年学校将各遴选一个文科、理工科学院先行试点,20182019年分别选择20门、30门有基础的通识课、专业课进行立项建设,开展试点工作,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修订课程标准,切实将通识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核心课程建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实现所有学院全部通识与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建设,整体提高育人效果。

3.拓展课程思政渠道

通识课、专业课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加大实践育人力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要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实效评价。要深化实践教学队伍选聘制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师资水平和执教能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当好“经师”,更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有关部门、各学院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让广大教师能够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

2.建设一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成立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经费,有序安排教师外出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执教能力。严格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对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给予政策倾斜。

继续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工作,邀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党政干部、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遴选管理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校内政工干部、辅导员、离退休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量等相关待遇上予以优先保障。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协同联动

建立教务处、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处、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

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试点或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