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发布者:刘焕亭发布时间:2022-10-07

山东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

(鲁理工大政发〔202229

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学校决定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现就相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程教育体系。 

二、建设目标 

经过5年努力,建成20个省级及以上一流工科专业,建设8-10个多主体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5-6个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8-10个新工科或产教融合实验班,12-15个工科专业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20-25门校企共建的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全部学生受到专创融合教育和赛事项目训练,形成具有山东理工大学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三、主要举措 

(一)坚持五育并举,贯彻工程教育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德才兼修,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开展体育美育劳育教学与评价改革。强化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专业建设突出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需求,注重从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从专业分割向跨界交叉融合转变,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 

(二)深化专业改革,推进工科专业内涵发展。深刻把握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的内涵,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孕育交叉融合专业。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通专融合、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思维和工程伦理意识,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通过专业内涵建设,建成20个省级及以上一流工科专业,基于优势特色学科新增5-6个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面向行业需求开设8-10个新工科或产教融合实验班。 

(三)强化课程建设,开展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面向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开发新兴专业课程体系和新形态数字课程资源,建设20-25门校企共建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推广实施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加大综合性、设计型、开放性实验资源开发和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思维培养;引导教师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着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四)推进产教融合,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工科专业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校企联盟,与企业共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创新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在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学院,面向产业急需建设共建共管共享的8-10个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开设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实验班,学生到企业实习不少于6-8周,促进学生学习企业文化、企业标准和先进技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职业道德。 

(五)改革教师评价,提升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教师评价和准入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青年专业课教师每三年至少有3个月以上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实施专业负责人教学领导力提升计划,提高工程意识、产业敏感度和教学组织能力。实施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计划,组织工科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担任科技副总、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各专业和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着力提升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六)加强专创融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构建创新方法驱动的专创+校城+校际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实践课程+专门课程课程体系,打造课程、活动、竞赛、实践和研究五位一体的双创教育生态。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探索创新创业精英班+实践班+特色班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工科学生设计思维、工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力争全部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项训练项目或赛事活动。(七)推进专业认证,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探索工科专业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考核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建立以学生获得为中心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以毕业要求达成为主线的在校生成长评价机制、以培养目标达成为主线的毕业生发展评估机制,全过程监控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各要素、各环节的持续改进。结合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实施校内认证式专业评估,推动工科专业质量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工科专业开展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联合有关部门、行业企业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研究、规划、指导和评价。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承担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负责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拟定,协调行业企业和相关专家组织参与卓越计划,组织相关专业的卓越计划实施工作。 

(二)建立激励机制。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列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课题,不断提高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生均经费,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支持有条件的专业提出申请、先行先试,探索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推动全部工科专业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三)强化监督检查。教务处加强卓越计划实施过程跟踪,严格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开展实施情况绩效评价,总结经验做法。 

五、本意见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鲁理工大政发〔201190号)同时废止。 

 

 

山东理工大学 

202246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