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者:刘焕亭发布时间:2022-10-07

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

(鲁理工大党发〔2021〕72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及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工作目标

(一)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学校、学院、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教学组织、教师四个层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二)针对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做到课课有思政

(三)系统修订完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类课程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四)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设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

(五)搭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做到教师人人能思政”“处处讲思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六)立足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优势,加强校本特色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建成一批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对山东乃至全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做出更大贡献。

三、建设内容及举措

(一)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

1.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组织领导。成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分管意识形态、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课程思政专家为成员,统筹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工作。成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组,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副组长,基层党支部和系(教研室)负责人、课程思政专家为成员,制定并实施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方案。

2.发挥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作用。加强山东理工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理论研究,制定各专业课程思政指南,促进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形成全校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3.压实基层课程思政建设责任。各专业教工党支部和系(教研室)研究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和课程建设特点,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任课教师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

(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位一体,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统筹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根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挖掘每门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重点推进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融入课程建设全过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美育、高等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3.全面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理工类专业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增强文化自信。

4.着力推进实践类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实验实习课程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素养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三)强化课程思政组织实施

1.加强学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设计。各学院要认真审视不同学科专业发展规律、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一院一案,量身定制课程思政建设方案。要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作用,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培育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开展优秀案例评选、示范课观摩培训、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探索并形成专业教育层面的思政教育路径。

2.发挥基层党支部和教学组织核心作用。加强教工党支部、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的建设,支持和推进各教学单位加强课程思政的基层教学组织和集体教研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师德师风建设、思政育人、集体备课、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开展系统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跨学院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以适应创新人才、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育人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课程思政建设。

3.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全过程。修订完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分专业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将课程思政目标细化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严把课程教材选用政治观,选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保证教材选用正确价值导向。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针对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深化学业评价改革,强化职业素养、社会责任等内容考核。

(四)开展课程思政质量评价 

1.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标准。将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开展实质性评价。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听课、教学督导、学生评教、同行评价机制,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加强引导和指导。

2.加大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结果的应用。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把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列入关键指标考核体系,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质量报告体系,并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1.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纳入新入职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活动中,有计划、分批次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每学期至少开展不少于3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课程思政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学培训、教学沙龙等活动,举办校级讲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引导教师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集体备课制度,完善专业课教师主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听课助讲的多维立体课程思政模式。每学期组织不少于3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专题研讨。

2.发挥高水平专家学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组织推动教学名师、省部级以上人才、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等专家学者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开展课程思政优秀典型选树、公开课观摩等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秀经验、标志性成果更有效地得到凝练升华,建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示范课程和示范专业。

3.强化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支撑。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的学校课程思政教研专家团队,从教研理论与实践角度全方位指导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研究和推广。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课程思政专题教改立项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使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推动广大教师申报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教改教研项目,学校给予立项项目配套性经费和其他政策支持。推进我校优秀课程思政成果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课程思政优秀项目评选,不断扩大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健全工作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加强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落实二级学院主体责任,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情况纳入各学院党政负责人年终述职考核评议、目标责任管理与绩效考核。

(二)加强条件保障

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统筹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经费、学校本科教学经费和其他各类资源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继续设立课程思政教改专项,通过项目的形式对立项课程、示范专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鼓励学院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示范引领

遴选汇编典型课程思政系列案例,分类建设课程思政案例资源库。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专业,培养和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交流和成果展示活动,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成一批省级以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四)注重总结宣传

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媒介,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对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进行访谈,对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进行宣传介绍,并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附件: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名单

 

 

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

2021118


 

附件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名单

 

1.学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

 长:校党委书记、校长;

副组长: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工作校领导;

 员: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团委、人力资源处、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课程思政专家

2.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

 长: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

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教学工作副院长;

 员:教工党支部书记、系(教研室)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思政专家


Copyright © 2018 山东理工大学. All right reserved. |